《寻表达之源头,显习作之妙用》
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18-06-19
寻表达之源头,显习作之妙用
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娜
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,是认识世界、认识自我、创造性表述的过程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“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,让学生易于动笔,乐于表达,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,热爱生活,积极向上,表达真情实感。”
本次山东省小学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17地市的优秀习作课例,让我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入地探究,更加明确了习作教学的目标及方法。
一、 调动体验,激发习作的兴趣。
俗话说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” ,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,导入便显得尤为重要。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习效率,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. 基于主题的导入。
德州高璨老师在执教《一个特点鲜明的人》中用特点猜人物的形式展开“火眼金睛-孙悟空,神机妙算-诸葛亮,精打细算-王熙凤”。
日照的王瑶老师在执教《我的植物朋友》时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“头上青丝如针刺,皮肤厚裂像龟甲,越是寒冷越昂扬,一年四季精神好。——松树”围绕习作主题的导入,为接下来的习作做了很好地铺垫。
2. 基于情境的导入。
济南的张岩老师在执教《观察作文》导入时让学生在小袋子里摸物品,不准看,然后来说说自己的感受。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一下子置身于观察的情境中,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。
3. 基于乐趣的导入。
临沂的司国栋老师在执教《写人记事中的景物描写》中从口语到诗句的转变,“一觉睡到天亮——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”
苗主任在执教《节日习俗之端午节》在导入时就设计了琅琅上口的童谣,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在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,设计出“百花齐放”的导入环节,做到以“情”入境、以“趣”入境,真正使“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,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,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。”
二、 创设情境,引导习作的应用。
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“无米下锅”无材料可写,也就是说,没有体验。诱发学生的体验,有意识地“制造材料”,教师就要有目的地设置 “真实的情境”,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、一种氛围,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,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,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。
潍坊的王玉兰老师在执教时《学写欢迎词》,就以现场听课老师们为对象,让学生欢迎17地市的老师们到日照来。有了这个真实的情境,学生就更有了表达的愿望。
端午节对学生们来说比较熟悉,山东省内的各地习俗也差不多,那怎样能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?苗主任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向外国友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的情境,让学生从寓意、美食、活动等方面去表达,也赋予了这节习作课真实的意义。
张岩老师在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,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观察胖大海,吕根老师让学生写一次有趣味的实验,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亲手做实验,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,引起了学生的新鲜感,从而激发了学生愿意去表达,去写作,真正体现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。
三、 巧学名篇,丰富习作的内涵。
梅子涵先生认为:“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,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。儿童文学以善为美,动人为善,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,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。”阅读无疑是最直接、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,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,以读促写,以写引读,不仅对孩子的间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,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,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架。
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,最大的难度就是怎样把内让写具体写生动。那么,教材无疑是最好的例子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作主题从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入手,引领学生去学习作家们的写作方法,为自己所有。
例如在指导学生写《美妙的音响世界》时,链接《山雨》一课,让学生回顾动静结合、详略得当的写法;在指导学生《写人记事中的景物描写》,通过链接鲁迅的《少年闰土》和肖复兴的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》的景物对比,发现不同的作家所关注的景物也不多,要做到重点聚焦、点面结合;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,回顾叶圣陶写的《爬山虎的脚》一文,关注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,学会在观察时运用一系列的动词……
四、 调动感官,呈现习作的细节。
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要求有“多角度地观察生活”,但不少学生的习作没有细致的描写,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,不知道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。优秀的文字总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生气勃勃的生命体验,靠得就是这种眼耳口鼻的感知能力。本次习作观摩研讨活动,很多老师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,丰富了学生的体验,这样写得内容也自然生动具体了。日照的王瑶老师在执教《我的植物朋友》时,就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,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参与观察、探究的过程,真正地了解植物,与植物交朋友。学生不仅学得开心;玩得开心,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习作素材,写出了内容丰富的好文章。
五、教师实践,助力习作的表达。
叶圣陶曾经说过:“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,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能跟学生相同的题目,或者另外想些什么,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,加快学生的进步。” 叶圣陶先生说得透彻,自己动手写,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。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,讲解就会更加透彻,指导就会更加切实,批改就会更加怡当。
还记得张岩老师在课堂上赋诗一首“小小一粒种,寂寂无人睬。水热珍珠冒,壳裂墨迹开。丝软暗香在,絮满云雾来。杯中花一朵,奇趣胖大海。”学生们被老师的现场创作所惊叹,教师的下水实践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,使学生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,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。
习作表达倡导的是“我手写我心”,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,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,和学生一起观察,一起表达,时时写,日日记,常常做,让习作的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。
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娜
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,是认识世界、认识自我、创造性表述的过程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“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,让学生易于动笔,乐于表达,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,热爱生活,积极向上,表达真情实感。”
本次山东省小学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17地市的优秀习作课例,让我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入地探究,更加明确了习作教学的目标及方法。
一、 调动体验,激发习作的兴趣。
俗话说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” ,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,导入便显得尤为重要。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习效率,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. 基于主题的导入。
德州高璨老师在执教《一个特点鲜明的人》中用特点猜人物的形式展开“火眼金睛-孙悟空,神机妙算-诸葛亮,精打细算-王熙凤”。
日照的王瑶老师在执教《我的植物朋友》时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“头上青丝如针刺,皮肤厚裂像龟甲,越是寒冷越昂扬,一年四季精神好。——松树”围绕习作主题的导入,为接下来的习作做了很好地铺垫。
2. 基于情境的导入。
济南的张岩老师在执教《观察作文》导入时让学生在小袋子里摸物品,不准看,然后来说说自己的感受。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一下子置身于观察的情境中,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。
3. 基于乐趣的导入。
临沂的司国栋老师在执教《写人记事中的景物描写》中从口语到诗句的转变,“一觉睡到天亮——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”
苗主任在执教《节日习俗之端午节》在导入时就设计了琅琅上口的童谣,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在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,设计出“百花齐放”的导入环节,做到以“情”入境、以“趣”入境,真正使“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,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,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。”
二、 创设情境,引导习作的应用。
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“无米下锅”无材料可写,也就是说,没有体验。诱发学生的体验,有意识地“制造材料”,教师就要有目的地设置 “真实的情境”,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、一种氛围,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,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,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。
潍坊的王玉兰老师在执教时《学写欢迎词》,就以现场听课老师们为对象,让学生欢迎17地市的老师们到日照来。有了这个真实的情境,学生就更有了表达的愿望。
端午节对学生们来说比较熟悉,山东省内的各地习俗也差不多,那怎样能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?苗主任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向外国友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的情境,让学生从寓意、美食、活动等方面去表达,也赋予了这节习作课真实的意义。
张岩老师在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,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观察胖大海,吕根老师让学生写一次有趣味的实验,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亲手做实验,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,引起了学生的新鲜感,从而激发了学生愿意去表达,去写作,真正体现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。
三、 巧学名篇,丰富习作的内涵。
梅子涵先生认为:“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,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。儿童文学以善为美,动人为善,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,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。”阅读无疑是最直接、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,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,以读促写,以写引读,不仅对孩子的间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,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,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架。
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,最大的难度就是怎样把内让写具体写生动。那么,教材无疑是最好的例子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作主题从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入手,引领学生去学习作家们的写作方法,为自己所有。
例如在指导学生写《美妙的音响世界》时,链接《山雨》一课,让学生回顾动静结合、详略得当的写法;在指导学生《写人记事中的景物描写》,通过链接鲁迅的《少年闰土》和肖复兴的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》的景物对比,发现不同的作家所关注的景物也不多,要做到重点聚焦、点面结合;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,回顾叶圣陶写的《爬山虎的脚》一文,关注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,学会在观察时运用一系列的动词……
四、 调动感官,呈现习作的细节。
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要求有“多角度地观察生活”,但不少学生的习作没有细致的描写,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,不知道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。优秀的文字总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生气勃勃的生命体验,靠得就是这种眼耳口鼻的感知能力。本次习作观摩研讨活动,很多老师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,丰富了学生的体验,这样写得内容也自然生动具体了。日照的王瑶老师在执教《我的植物朋友》时,就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,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参与观察、探究的过程,真正地了解植物,与植物交朋友。学生不仅学得开心;玩得开心,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习作素材,写出了内容丰富的好文章。
五、教师实践,助力习作的表达。
叶圣陶曾经说过:“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,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能跟学生相同的题目,或者另外想些什么,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,加快学生的进步。” 叶圣陶先生说得透彻,自己动手写,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。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,讲解就会更加透彻,指导就会更加切实,批改就会更加怡当。
还记得张岩老师在课堂上赋诗一首“小小一粒种,寂寂无人睬。水热珍珠冒,壳裂墨迹开。丝软暗香在,絮满云雾来。杯中花一朵,奇趣胖大海。”学生们被老师的现场创作所惊叹,教师的下水实践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,使学生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,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。
习作表达倡导的是“我手写我心”,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,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,和学生一起观察,一起表达,时时写,日日记,常常做,让习作的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