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,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
作者 :张文质 来源 :中国教育新闻网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18-05-29
每个人对自己的成长,其实都有说不尽的话。因为有太多的话题线索,有太多复杂的成长要素,有太多的记忆,这一切,都需要细加分析。其实,我谈论这一些,不单是谈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,也就是没有简单地分为: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其他教育。这么说吧,其实作为一个教师,是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的。也就是,生命本身是复杂的,教师需要有这样复杂的思维,才能承担你所要从事的这种工作。
教育,从形态来说,它首先是知识的教学。对知识的教学,你要达到一个目标,是需要更多的知识力的。这个知识力最为核心的,当然是来自于你对生命的研究。比如说,我今天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上大学时候的那个“我”到底是怎么回事,现在的“我”已经真正超越了“他”。当然,也可以说,现在的“我”已经真正从内心不断地拥抱了那个自己,安慰了那个自己,当然,也有点心疼那个自己。
在我一些反复的阐述里,我自己觉得是不带有“自恋”这个特征的,有自爱,有时更多的会自嘲。无论是自爱,还是自嘲,它都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入的反思。其实,对所有人而言,最重要的都是“认识你自己”。只有认识了你自己,你才可以以己观人,也可以以人观己,互看互省。
也可以这么说,认识了自己,你就会明白你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,明白了很多情绪背后,或者很多能力背后蕴含的更复杂的意味。你就很难用简单、粗暴,甚至一成不变、想当然的一种方式去对待学生,对待工作,就可以达到作为一个教师所要达到的目的,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。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本来非常复杂、非常艰难,需要我们反复地去学习,去探究,去反观自照。
这些年,我会特别强调:作为一个教师,要把对学生生命的研究作为我们更为重要的一种工作。以前经常会说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说可能会更为妥帖,就是要“站在专业的立场上去思考”。说到专业的立场,不是你有了教师这个身份,你就是一个专业人员,而是要特别重视阅读,特别是对教育学、心理学,包括其他诸如人类学、社会学等的阅读,当然,还不能忘了文学、哲学、历史等方面的阅读。我们要基于这样的一种立场,去从事我们的工作。
有专业的立场同时还意味着,我们可以比较放松、从容地对待自己,也就是我们要知道工作的边界在哪里,知道我们能够尽到的责任是哪一些。其实,我们不能简单地说,我们完全被各种管控机制所裹挟。实际上,在这种管控机制里,它总有可以腾挪的空间。而要腾挪,不单是教学勇气的问题,或者是生命勇气的问题——这样的勇气很重要,但“腾挪”里更核心的是我们的专业素养的提升。
当然,专业素养提升的背后,是对生命的洞见力的提升。所以,它也包含了生命的自我觉悟。实际上,我们觉悟到什么程度,就能够拥有什么样的精神自由。反过来说,我们的精神自由,会促进我们对职业的一种自觉反省。当我们受各种利益、职业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的约束与规训时,一方面,它确实是一种很可怕的生存处境,另一方面,这种处境对我们心灵所产生的真正的影响又是因人而异的。
我所看到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,一个越有职业素养,越有生命自觉的人,无论他在什么样的处境里,他都更容易获得这种自如感,获得对生存处境的洞察力。也可以这么说吧,他总有某种独特的工具,能够帮助到他。如果你去观察具体的生活,处处都有这样的一种人。因为人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精神去生活,靠自己的专业素养去生活,靠自己对生命的愿景去生活。所以,在同样的一个生存背景底下,你就会发现,实际上人又是有很多不同状况的。最终也可以说,人确实是为自己所创造。
教育的着力点,应该放在什么地方?
我一直在思考卢梭所说的“童年实际上是用来浪费的”这句话。卢梭所说的“童年时间浪费”理论,是一个充满教育意味、充满启示性的概念,我想的是,实际上“浪费”是指非功利性的、非目的性的学习。时间浪费得越多,童年成长得越好。也就是说,这样的学习不是针对具体的技巧,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,也不是为了具体要达到的某个目标。实际上“浪费”里很重要的、确实还需要强调的,是它无目的、由身体所引导的、以个人趣味为导向的特点。就是你所要浪费的方式是不同的,你所参与的活动、你所感兴趣的领域、你所要行使的“浪费”的目的,是非常不一样的。
我想这个问题的时候,是把它跟怀特海的“浪漫期”关联在一起的。当然,我没有做深入的研究,比如说怀特海的“浪漫期”与卢梭的童年思考,有什么样的承接性,但总体上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、萦绕在我思考中的重要的基点:提倡童年学习的非教育性。这是我经常思考的。
学校建立了一个教育的基本形态,这也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基于效应的、基于明确发展目标的一种模式,也可以看作是更专业化的对人的训练的一种方式。其实,我们一直在思考这种教育形态的弊端,在课程活动方式、检测等方面,也都有一个反思性的对应的变革——就是尽量把学习的焦虑、考试检测的压力,包括学校规训化的危险做降低式的删减。
所谓的教育民主,一方面是建立在尊重儿童的权利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性上的;另一方面,也是为儿童形成某种素养,逐渐形成最基本的共识而实施培养计划。
总的来说,学校有一种潜在的教育消极意味蕴含在教育过程中。卢梭所说的“童年是用来浪费的”,目的性非常明显,就是希望儿童不要过早地进入非自然的成长状态。他对成人社会及成人社会的规则、管理、文化非常警惕。怀特海更强调儿童身心经验的不断拓展,生命体验的不断丰富,提倡让儿童更多地去经历美好的事物,让儿童去形成对世界探求的好奇。
作为非研究性的思考者,我总是会看到这两者之间有种内在的精神性的亲缘关系。所以,我在前面的谈话中说了一个观点,我们在知识的教育上,可以有一种更乐观的思考:儿童是不容易被教坏的。这其中当然也有我自己的生命经验,是个人的生命经验在“说话”,每个人说出的所谓的理性的声音,其实都隐含着个人独特的经历。
这些年,我不断听课,听国内教育市场上很受追捧的名师的课。如果回到我刚刚的分析上来,其实我是一直怀疑这样的课的意义的,也就是它的表演性要大于教育性。所谓的教育性,就是这个课的研究核心是“怎么上课”,教师全部的素养与经验着力的地方就是“怎么上课”。当然,“怎么上课”对一个反复磨练的、富有教学经验的名师来说,他本身就能在舞台上表演得很精彩。但是,这样的课堂,“对学生而言,到底有多大的意义?”对此我一直有很深的怀疑。当然,我不是怀疑他们在课堂的舞台上表现的形态的东西,我更深的怀疑是:对教育(尤其是小学教育),我们引导的方向到底该在哪里?作为一个小学教师,最核心的素养实际上是要帮助儿童去使用他的时间,去发展他的身体,去扩张他的感官,去形成他精神的视野,去肯定他内在的独特的自我以及强烈的自我需求。
教育,有时候真的是一个难题。这个难题表现在,你要对教师进行具体的、单向的要求是容易的,但是要去丰富教师的生命,提升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力,就太难了。所以我们的教学,有时会更着重于程式性的东西,更看重对学生的学业进展进行评价。这种评价背后,恰恰对这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最为不利的。
小学教育中,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?
这几天,我一直强调了一个观点: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,在知识方面,老师是教不坏他们的。教不坏的原因在于,这个阶段的孩子实际上是没有对知识一点不漏的记忆能力的。对于这一点,我们每个人回过头看一下,基本上都是如此。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,都是后来要不断重新学习的,不断再学习的。因为这些知识,其实都是最为粗浅的感知性知识。那么,小学教育中,比知识更重要的,是什么?
小学教育中,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,肯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,我会特别强调包括身体成长的生命成长。身体成长本身是生命成长的阶段任务,所以学校教育从设计来说,是要把它作为一个任务来设计的,要从形式和内容上,对孩子的生命成长给予充分关注的。所以,其实有时候我们会说教学任务分成“德智体美劳”,也会说到更为丰富的内容,这样的表达,是以任务感的方式来探讨的。我觉得比任务感更重要的是,提出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——就是从生命发展来说,这就是教育工作最为核心的工作,最为重要的使命。从生命成长来看,你不能随便放弃某一些教育工作,或压缩扭曲工作的价值——比如不开艺术课、体育课,只重视“主科”。
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身体教育,变得非常重要。当然,生命教育其实也是需要好好设计管理的。生命成长可分成很多任务,这些任务都可融会贯通,融为一体的。在此之上,在小学教育里,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,也一定是高于具体的知识的教育的。作为教师,一方面,他要在意教学任务的完成;另一方面,对教师而言,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,包括趣味、才艺、价值观、人生的丰富性的要求。因为在小学教育阶段,师生之间确实是以生命影响生命,以生命推动生命的,我们把它称为范本教育,也就是教师是榜样,什么样的教师会影响什么样的学生,教师甚至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。
反过来,我又可以谈到另外一个观点:教师有必要把小学阶段的知识教得那么精深、那么精确吗?考查得那么精准吗?其实,你所做的工作无非是,加深一些儿童的感知而已。这样的感知,其实是很难形成他的记忆和逻辑的,甚至还很难形成他的判断力。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,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,要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。学习形式最重要的意义(教学设计方面),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。让孩子形成兴趣的最重要目的,并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知识,而是对获取知识的过程,形成他们独特的感知系统、感知习惯,对之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。
从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来说,通过他的动手操作,通过他的身体实践,通过和同学间的讨论、争论等,形成最基本的、最基础的理解力。更重要的是,要扩张儿童的活动视野,要让他参与到更多的活动过程中去,要让他有更丰富的体验,要让他像个儿童一样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去,去探究、去争论、去表达、去质疑,等等。这样的一种训练,对儿童形成习惯、形成学习的热情以及形成学习的兴趣,是大有帮助的。
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,确实是越来越精细化了,小学课堂的研究,也越来越严格了。所谓的严格,就是对教师学科教学精细化的理解力,对课堂表现的技巧,对教师课堂舞台表现能力,要求会越来越严苛。同时,又因为有教研机构的存在,使得听课、公开的教学研讨,并对教学状况进行具体、深入的评价,变成教师非常重要的提高专业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。这样的训练方式,带来更普遍的教学表演化现象,教学为所谓的教研服务的倾向越来越明显。实际上,它还导致了另一个结果,这样的公开教学会与日常教学严重脱节。回到日常教学,大量教师又完全处于一种“不会教”的状态。
但在小学阶段,“不会教”其实也是很难检测出来的,因为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不高,对大部分孩子来说,他自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解读能力,具备被强化训练的、形成条件反射似的解答能力。这种反复训练,其实使得儿童的感知系统有格式化与钝化这么一种倾向。
所以,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儿童,对户外活动、身体的活动、身体的竞争,包括对未知事物的自然的好奇心,都遭受到非常严重的磨损。对学生而言,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。电子游戏对迟钝、饥渴的心灵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。它是一种强刺激,也是一个程序化的互动方式。某种意义上说,确实无助于孩子感知能力、观察能力、判断能力的发展。
小学教育,要让儿童跟土地、跟自然、跟生活广泛接触,要尊重孩子身体的感受,发展他们身体的能力,这才是触摸到教育本质的教育形态。所以,对于一个教师,我现在会越来越看重他对儿童本身的研究。比如说,我们对课程的自主开发,它更重要的不是一种知识系统的建构,而是在对儿童身体,对儿童发展的心理、生理等特别了解基础上的一种设计。还有一点很重要,就是这样的课程,必须是能真正推动儿童积极成长、正面成长的一个课程系统。
如果说,教育真的有朝更积极方向变革的话,这样的变革肯定是从研究儿童开始的。所以,我经常会说,实际上我们的老师,首先要成为生命的老师。
我这么强调,是因为小学教育及教师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了。对教师来讲,一方面要对自己有专业性的要求,另一方面,教师本身的价值观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,这一切都会构成对孩子的熏陶。对学校来讲,要给孩子大的引领,也就是引领孩子懂得社会的一些共识,共同的价值观。我们要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,培养孩子们个人服务于社会的一种热情,这一切构成了他生命成长的价值背景或者成长的起点。所以,我觉得所谓好的学校、好的教育,也真的可以叫作“既相似又各不相同”。相似,就是美好的理念形态、美好的校园生活,构成了学校的一种共同色彩,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学校的个性和特殊性。
《教育的勇气: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》
张文质 著
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