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思考”飞起来
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17-12-07
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,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,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、语言积累、语文能力、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,以及思维能力、人文素养等。
学生的思维能力,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。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,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,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,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,发展他们的智力,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。在心理学中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,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,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,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。
此次参加环翠教育小学语文学科培训,宛若坐在小舟中,时而顺流而下,悠然自在,在知识的涓涓细流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旅行;时而乘风破浪,跌宕起伏,在文字的暴风雨中接受神圣的洗礼。观课让我知道原来一堂有激情的语文课,可以是教师们轻柔细语的娓娓道来,可以是发人深省的呼吁警告,也可以是只言片语的醍醐灌顶……
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,让我学习、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,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。
一、妙语连珠、满腹活水,兴趣中激发思考热情
小学生好奇心强,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,能激发尊生学习、思考的兴趣。在这样的情境中,学生才会想象丰富、思路开阔,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,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。通俗地说,就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,就能抓住学生的心。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,烘托了课堂的气氛,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,为引导学生思考奠定了基础。一位“妙语连珠、满腹活水”的老师,总能在他的课堂上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能动性,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在激情中被点燃。陈波老师执教的《景阳冈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他激情四射的课堂氛围,老师上课前居然利用自己特有的家乡话给大伙来了一段《水浒传》的山东快书,不得不说孩子们很快就被带进来,迅速进入状态,课中,老师更像一位说书者,在“妙语连珠、满腹活水”中,完美完成师者与说书者角色的转化,让学生的思维跟着“活”起来。在教学时,陈波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,妙语连珠,引人入胜,充满激情,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;陈波老师也善于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,如手势、面部表情、身体运动、积极态度、神态等,教师神采奕奕,激情满怀,学生精神饱满、全神贯注。
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要想激情满怀、洒脱自如地激发学生充分的思考,教师必然须学习陈波老师,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,还应猎取其他领域的知识。
二、独具匠心、精准策略,指引思辨中沉淀知识
语言与思维关系十分密切,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思维是语言的源泉。正如方鸣先生所说:“语言活动的背后是思维活动。”?这个夏天有幸观看了何捷老师执教的《晏子使楚》,这节课中充满了思辨的味道。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,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用词的精确、用词的变化,实际上也就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、灵活性品质;而在体会晏子说话语气、说话分寸的把握,实际上也在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。再如,课伊始,学生快速浏览课文、整体感知之后,何老师出示三组问题:谁是好人or谁是坏人?谁聪明or谁愚蠢?谁胜利or谁失败?三个问题,直接、简洁地指引学生迅速、自由地思辨,让学生快速回答自己的直觉。经过多种形式的问答,学生在独具匠心而富有变化的答案中,经受了辩证思维的挑战,他们已经朦胧或潜意识地感觉到要整体地看待事物、评价人物。
教师看似不经意地自由引领,独具匠心地设计,课前的预热,课始的快速回答,课中的精读、细品,课终的再启发,我们清楚地看到,学生经历了一场颇有力度的思辨过程,这都是值得学习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精准策略。
三、创设契机,趁热打铁,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
在语文教学中,创设让学生挖掘思维的契机,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,进而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。在何捷老师的《晏子使楚》这节课中,借由思辨指引,最后巧妙地引出“说不明道不清”的春秋话题,使得这节课又增添了一定的文化色彩,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,让学生自由思辨,放飞思维,激发学生课后思考:联系文章的开头、中间、结尾想一想晏子真的就那么厉害?真的可以靠语言解决一切问题?楚王后来为什么做出灭掉齐国的决定?等问题,以此说明“学不完的晏子,读不完的春秋”,最后引出学生课外思维方向:“和晏子告别,和春秋相约。”这个设计,既呼应了开头有关“春秋”特点,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辨,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,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可以说良好的思维引领是一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,教师能在灵动精巧的设计中,激发学生思考,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。
四、发散思维,贴近实际,插上想象的翅膀
爱因斯坦说过:“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。”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,是引发学生发展的重中之重,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,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,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,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,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。
孙双金老师的《找春天》一课,在课堂伊始就提出了整节课的明确的目标要求,即读、思、写,把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在课堂中。三者中,孙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思维。课堂中,孙老师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,鼓励他们大胆发言,充分想象,比如教学中抓住课文第3自然段“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,遮遮掩掩,躲躲藏藏。我们仔细地找啊,找啊”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,又试着结合上下文解决问题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看到,学生的问题从少到多,从发散到聚焦,最后围绕核心问题“为什么把春天比作‘害羞的小姑娘’,而不是‘慈祥的老太太’或者‘调皮的小男孩’”进行议学,问题一出,冲突顿生,思维的火花就点燃起来。俗话说得好:“脱离实际的空想,是无用的。”回归到语文课堂也是这样,空洞地传授,教条地照搬,让学生的思维套上了禁锢的枷锁。恰到好处的趁热打铁,回归生活,让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,让听课人仿佛来到作者身边,听他亲自轻声细语。由于教师舍得花时间,又善于点拨、引导,学生在这一番经历后,思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扎扎实实的提高,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,充分打开思维的闸门,由一事一物想到多人多事.由抽象、虚无的春天想到活灵活现的身边的人甚至自己;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.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;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,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……它渗透在课堂的方方面面,让学生充分重视想象思维的运用。
笛卡尔说:“我思故我在。”没有思考的课堂平平淡淡。有了思考,才能使教学峰回路转,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教学效果。催生学生经久的深入思考,应该是教学的最大收获,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。思考,它有益于学生当下的生活,有益于鲜活的生命,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发育和文化成长。
今后的教学道路上,我会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课堂及课后的思辨能力,让“思考”带领我们飞向更广阔的蓝天。
学生的思维能力,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。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,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,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,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,发展他们的智力,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。在心理学中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,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,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,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。
此次参加环翠教育小学语文学科培训,宛若坐在小舟中,时而顺流而下,悠然自在,在知识的涓涓细流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旅行;时而乘风破浪,跌宕起伏,在文字的暴风雨中接受神圣的洗礼。观课让我知道原来一堂有激情的语文课,可以是教师们轻柔细语的娓娓道来,可以是发人深省的呼吁警告,也可以是只言片语的醍醐灌顶……
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,让我学习、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,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。
一、妙语连珠、满腹活水,兴趣中激发思考热情
小学生好奇心强,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,能激发尊生学习、思考的兴趣。在这样的情境中,学生才会想象丰富、思路开阔,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,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。通俗地说,就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,就能抓住学生的心。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,烘托了课堂的气氛,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,为引导学生思考奠定了基础。一位“妙语连珠、满腹活水”的老师,总能在他的课堂上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能动性,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在激情中被点燃。陈波老师执教的《景阳冈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他激情四射的课堂氛围,老师上课前居然利用自己特有的家乡话给大伙来了一段《水浒传》的山东快书,不得不说孩子们很快就被带进来,迅速进入状态,课中,老师更像一位说书者,在“妙语连珠、满腹活水”中,完美完成师者与说书者角色的转化,让学生的思维跟着“活”起来。在教学时,陈波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,妙语连珠,引人入胜,充满激情,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;陈波老师也善于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,如手势、面部表情、身体运动、积极态度、神态等,教师神采奕奕,激情满怀,学生精神饱满、全神贯注。
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要想激情满怀、洒脱自如地激发学生充分的思考,教师必然须学习陈波老师,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,还应猎取其他领域的知识。
二、独具匠心、精准策略,指引思辨中沉淀知识
语言与思维关系十分密切,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思维是语言的源泉。正如方鸣先生所说:“语言活动的背后是思维活动。”?这个夏天有幸观看了何捷老师执教的《晏子使楚》,这节课中充满了思辨的味道。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,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用词的精确、用词的变化,实际上也就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、灵活性品质;而在体会晏子说话语气、说话分寸的把握,实际上也在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。再如,课伊始,学生快速浏览课文、整体感知之后,何老师出示三组问题:谁是好人or谁是坏人?谁聪明or谁愚蠢?谁胜利or谁失败?三个问题,直接、简洁地指引学生迅速、自由地思辨,让学生快速回答自己的直觉。经过多种形式的问答,学生在独具匠心而富有变化的答案中,经受了辩证思维的挑战,他们已经朦胧或潜意识地感觉到要整体地看待事物、评价人物。
教师看似不经意地自由引领,独具匠心地设计,课前的预热,课始的快速回答,课中的精读、细品,课终的再启发,我们清楚地看到,学生经历了一场颇有力度的思辨过程,这都是值得学习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精准策略。
三、创设契机,趁热打铁,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
在语文教学中,创设让学生挖掘思维的契机,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,进而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。在何捷老师的《晏子使楚》这节课中,借由思辨指引,最后巧妙地引出“说不明道不清”的春秋话题,使得这节课又增添了一定的文化色彩,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,让学生自由思辨,放飞思维,激发学生课后思考:联系文章的开头、中间、结尾想一想晏子真的就那么厉害?真的可以靠语言解决一切问题?楚王后来为什么做出灭掉齐国的决定?等问题,以此说明“学不完的晏子,读不完的春秋”,最后引出学生课外思维方向:“和晏子告别,和春秋相约。”这个设计,既呼应了开头有关“春秋”特点,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辨,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,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可以说良好的思维引领是一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,教师能在灵动精巧的设计中,激发学生思考,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。
四、发散思维,贴近实际,插上想象的翅膀
爱因斯坦说过:“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。”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,是引发学生发展的重中之重,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,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,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,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,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。
孙双金老师的《找春天》一课,在课堂伊始就提出了整节课的明确的目标要求,即读、思、写,把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在课堂中。三者中,孙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思维。课堂中,孙老师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,鼓励他们大胆发言,充分想象,比如教学中抓住课文第3自然段“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,遮遮掩掩,躲躲藏藏。我们仔细地找啊,找啊”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,又试着结合上下文解决问题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看到,学生的问题从少到多,从发散到聚焦,最后围绕核心问题“为什么把春天比作‘害羞的小姑娘’,而不是‘慈祥的老太太’或者‘调皮的小男孩’”进行议学,问题一出,冲突顿生,思维的火花就点燃起来。俗话说得好:“脱离实际的空想,是无用的。”回归到语文课堂也是这样,空洞地传授,教条地照搬,让学生的思维套上了禁锢的枷锁。恰到好处的趁热打铁,回归生活,让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,让听课人仿佛来到作者身边,听他亲自轻声细语。由于教师舍得花时间,又善于点拨、引导,学生在这一番经历后,思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扎扎实实的提高,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,充分打开思维的闸门,由一事一物想到多人多事.由抽象、虚无的春天想到活灵活现的身边的人甚至自己;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.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;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,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……它渗透在课堂的方方面面,让学生充分重视想象思维的运用。
笛卡尔说:“我思故我在。”没有思考的课堂平平淡淡。有了思考,才能使教学峰回路转,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教学效果。催生学生经久的深入思考,应该是教学的最大收获,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。思考,它有益于学生当下的生活,有益于鲜活的生命,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发育和文化成长。
今后的教学道路上,我会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课堂及课后的思辨能力,让“思考”带领我们飞向更广阔的蓝天。